导读:
什么是“间隔年”
应该申请“间隔年”吗
申请“间隔年”需要哪些条件
前一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爆红,炸出了很多人向往自由的蠢蠢欲动之心。然而,世界不是你想看,想看就能看的,工作成本、职业规划、经济压力等等都是成年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而国外高校却给了准大学生们一个“自由飞翔”的机会——学生在入学时,可以选择休学一段时间,到社会上去体验生活,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国外把这个叫做“Gap Year”,就是间隔年。
间隔年起源于英国,近些年才在中美流行起来。
据调查,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到4万名学生选择间隔年,2015年这一人数比2014年增加22%;哈佛大学每年有80至110名学生选择延迟入学,而数据还呈上升姿态。
对于间隔年,支持者认为间隔年能够让年轻人学会自我规划并获得独立,并有利于认识自我,明确人生方向,而过早的接触社会也会使心理更成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资本。
因为“间隔年”虽然是推迟入学来调整自己,但并不是鼓励你闲散在家。
通常来说,这些参与间隔年的青年们会到处旅行,做志愿者,参加实习或get更多技能,而在间隔年内工作为大学攒钱,也是可付诸实践的做法。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间隔年,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进入大学,或想要借此丰富自己的人生履历,从而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更有方向性、更理性。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可能按部就班的备考、升学,从来没真正的停下来思考过自己现在的路的意义以及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而间隔年则会让他们把对未来的规划提上日程。
“他们会带着对时机的清晰理解回到学校,这会让他们日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有极高的热情去从事他们的事业。”间隔年组织思维无界的创始人兼CEO罗宾•潘多利亚说,“根据我们的调查,30%的受访大学生未成功毕业,并且他们的本科平均用时超过五年,所以为学生们在大学里增强方向感和目标感所做的一切投资都是值得的。”
然而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间隔年,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申请间隔年。
一些允许间隔年的学校就规定,申请间隔年的学生需要在回来后,写一份报告来描述自己的 间隔年内容;如果你准备在间隔年之后再申请学校,那么在陈述和面试时,“间隔年”的内容和对你的意义便都成了避无可避的问题。
这就说明,你需要在申请间隔年前就有足够的规划。
美国间隔年协会的执行董事伊桑·奈特说:“对于那些没有清晰学习计划、活动目标的学生,提供一整年的‘空档’显然不是个好的选择,反而会贻误他们。”
另外,间隔年的费用非常高,所以选择间隔年的大多数来自高收入家庭。
图注:奥巴马的女儿准备过一个间隔年,于明年秋天再进入哈佛大学。
比如参加一些国际项目,可能就需要$3.5万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没申请间隔年的原因之一。但拥护者则认为这不是放弃间隔年的借口:一个间隔年的开销通常要比一年的大学学费少得多,这并不是太大的负担。
当然美国也有免费或有津贴补助的间隔年项目,但这些竞争非常激烈,申请录取比只有四分之一。如果你没有资源,是很难申请到这些项目的。
如果真的是因为资金和行程问题而使你的间隔年计划受阻而犹豫不决,那么你还可以申请外界的资助——美国的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高校,就为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金援助,让他们能在大学开学前利用“间隔年”丰富人生阅历。
“间隔年”的意义因人而异,还是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来选择,那么你支持你的孩子申请“间隔年”吗?
原创文章,作者:英伦杰西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gchuhao.com/80529/